全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训练研讨会在京举办 2025年1月14日-15日,全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训练研讨会暨首届无人机运营商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本次盛会吸引了来自全国民用无人机领域的权威专家、训练机构负责人800余人,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前沿话题。会议围绕技术创新、政策法规、市场拓展等关键议题,旨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会议还强调了无人机操控员人才的巨大需求,以及低空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理事长张峰、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于剑致辞,共同表达了“低空经济迅猛发展”催生了庞大的人才需求市场,无人机人才缺口不断扩大,引发了“考证热潮”。面对这样不可复制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能够在此时抓住风口,更是每位与会代表无比关注的问题。同时,他们对行业的发展前景表达了深切的期望,期待这样的盛会对于推动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能够发挥更重要的意义。 主论坛上,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局长李家祥发表了题为《人才是交通方式转换高质量发展之本》的主旨演讲,深刻剖析了低空经济在交通领域的巨大潜力及发展趋势。李局长强调,无人机未来在各大应用场景中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与人才培训的同步推进,要确保技术发展与人才储备相匹配。同时,李局长指出无人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职业操守应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非仅在特殊检查时才予以关注。此外,虽然中国无人机产能已位居世界首位,但在高端技术领域,我们仍需不懈努力,追赶并超越国际先进水平,以巩固我国在全球无人机产业的领先地位。李局长的独到见解引发了与会嘉宾的热烈讨论和强烈共鸣。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低空经济的重要决策部署,政策编写组专家在会上对《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解读。专家不仅深刻理解低空经济安全与发展的关键要素,而且精准把握政策精神,对条例的各章节条款及要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将其细化具体化,使得复杂的法规变得通俗易懂。通过专家的讲解,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如何讲政治、找准点、守合规,确保低空经济单位能够深入学习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安全与发展的重要节点,依法经营以实现恒久的总体安全。专家的解读为无人驾驶航空器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指明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参会的低空经济单位因此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政策动向,进一步增强了在低空经济领域探索和创新的决心与信心,为推动我国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装备司副巡视员石靖敏则深入剖析了低空经济发展趋势与无人机产业现状,从民用航空装备发展视角,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对无人机行业进行了了深入的剖析,不仅系统梳理了民用航空装备管理主要政策法规、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法规标准,也站在全球视角对比了无人机产业发展的趋势,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民用航空局信息中心工程师田东东就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与管理思路进行了分享。UOM
平台主要用于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登记管理、操控员资质审核、民用运营合格证和相关产品的信息查询等,统计截止2024年12月31日已有320万家企业在该平台进行了注册,操控员执照27万个,运营合格证2万个。该平台的上线运行对于规范我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以及有关活动的开展,促进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维护航空安全、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民航运行技术研究所通用运行标准室主任郑志刚,为我们带来《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审定政策解读》。郑主任不仅详细阐述了无人机运行管理评估和运行规范的核心原则,还深入剖析了基于风险的分级分类管理策略,清晰界定了各类无人机在管理框架中的位置与潜在风险,并细致介绍了中低风险特定类别无人机在地区局层面的审定流程。此外,他还针对无人机在电力巡检、市政管网监测及无人机物流等标准应用场景下的运行规范进行了深度解读,为行业实践提供了明确指导。基于丰富的无人机运行安全评估实战经验,郑主任总结了一系列成功案例,并据此提出了构建“体系完备、评估精确、手段多元”的专业服务体系新构想,旨在全方位助力无人机运行人员高效获取运行资质,推动无人机行业的安全有序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组织的作用日益凸显,从团体标准到政策法规的建立,体系健全、由点到面、由浅入深,自发的组织探索更为重要。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秘书长陈国华在此次会议上发布了《中国
AOPA
全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训练机构行业自律的倡议书》,从严守法规依法依规办学、规范教学确保质量过硬、诚信宣传杜绝虚假信息、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加强监督建立反馈机制等方面,呼吁训练机构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遵守规范,提升行业整体素质。
|